诗史辉映,从李白王昭君组诗看盛唐文人的家国书写

李白笔下的王昭君意象重构天宝三载(744年)春,长安兴庆宫中牡丹竞放,四十四岁的李白却已感受到政治寒冬的临近,正是在这种"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困顿中,诗人将目光投向八百年前的汉宫秋月,挥毫写下《王昭君二首》,这组创作于人生转折期的诗作,既非单纯的历史咏叹,也非简单的美人哀歌,而是盛唐文人精神世...

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看盛唐文人的精神共鸣与教育启示

历史情境中的诗意对话公元753年,当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尉的消息传至扬州,时年52岁的李白在客居途中提笔写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场跨越千里的诗坛对话,不仅定格了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的情谊,更折射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当时被贬官员的诗词往还多达百余首,但唯...

金龟换酒与谪仙之名—从李贺之交看盛唐文人的精神传承

长安城里的忘年交天宝元年(742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酒肆里飘着新酿的桂花香气,时年83岁的太子宾客贺知章,在太常寺的公务结束后,照例踱步到西市寻访诗友,这位历经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的文坛泰斗,此时正遭遇着人生最后的困惑——他多次告老还乡的奏章都被玄宗皇帝温情驳回,长安的仕宦生活已让他渐生倦...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