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的生命力量,从传统文化视角解读儿童逆反心理的积极意义

当九岁的子墨第三次打翻私塾先生的砚台,孔子并没有像其他师长那样厉声呵斥,他在竹简上缓缓写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目光穿过庭院里飘落的梧桐叶,看见的不仅是顽童的叛逆,更是人性深处跃动的求知火种,这个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的智者,在《论语·述而》中留下的教育智慧,为今天的我们理解儿童逆反心理提供了穿越时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