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雷公山腹地,每年农历九月第一个寅日,苗寨的铜鼓声会穿透晨雾,这个被称为"除恶节"的传统节日,承载着苗族先民对善恶界限的千年思考,当现代文明试图用法律条文规范道德时,苗族古歌里流传的除恶传说,却以诗性智慧演绎着永恒的人性命题。

除恶节,苗族古歌中的人性启蒙课

古歌中的善恶寓言 在月亮山苗寨流传的《除恶古歌》手抄本里,记载着"十二魔头"的传说:远古时期,十二个作恶多端的妖魔化身人形,专门在秋收时节掠走孩童,这些妖魔掌握七十二种变化,能幻化成亲友模样,唯有正午时分投在地上的影子会暴露獠牙利爪的真身。

传说的高潮出现在第七代苗王果扎的时代,这位头戴九羽银冠的首领,在连续三年丢失孩童后,发现妖魔的致命弱点——它们无法抗拒枫香树脂的香气,果扎王命全寨烧制枫脂火把,在当年秋收日正午,带领青壮年循着香气追踪,最终在雷公洞中将十二魔头尽数消灭,这个充满隐喻色彩的故事,至今仍在鼓藏节仪式中被反复吟唱。

仪式中的道德剧场 当代除恶节的仪式程序,堪称动态的道德教科书,清晨的"洗寨"仪式中,寨老手持竹卦走遍七十二道山梁,用芒草扫除"看不见的污秽",这个行为暗合《苗族理辞》中"清心方能辨恶"的古训,将物理清洁与道德净化巧妙融合。

正午时分的"踩火塘"最具象征意义,九位装扮成古勇士的青年赤脚跃过炭火,炭堆里埋着的枫木劈啪作响,空气中升腾的蓝色烟雾,与古歌中驱魔的枫脂青烟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当最后一点火星熄灭,寨民会集体背诵古理词:"火灭灰冷,恶念不生。"

最耐人寻味的是傍晚的"假面巡游",戴着木刻妖魔面具的舞者,最终会被"果扎王"扮演者用竹剑挑下面具,这个戏剧化场景暗含两层教化:既警示作恶者终将暴露,也暗示每个人心中都住着需要降伏的"心魔",当面具坠地时响起的铜鼓声,恰似对人性弱点的当头棒喝。

文化基因中的生存智慧 在当代学者整理的《苗族贾理》中,除恶节被归入"教幼"类目,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是蕴含着苗族特有的辩证思维,就像他们刺绣中的阴阳纹样,除恶仪式既强调对恶的惩戒,也注重对善的养护——仪式结束后分食的"除恶粑",特意做成半甜半咸的口味,隐喻世间善恶本是一体两面。

这种智慧在青少年教育中尤为明显,苗家男孩在12岁成人礼时,需要亲手雕刻一副妖魔面具,这个过程中,寨老会讲解每个妖魔对应的"人性弱点":贪婪对应野猪獠牙,嫉妒化作毒蛇信子,当少年完成雕刻后,又要在仪式上亲自焚毁面具,完成对人性弱点的认知与超越。

现代语境下的文化启示 当城市文明遭遇道德困境时,苗族的除恶传统展现出惊人的现代性,雷山县某中学将除恶传说改编成心理剧,学生们在扮演"果扎王追魔"的过程中,自发总结出"识别网络谣言十二法",这种古老智慧与现代教育的碰撞,印证了人类道德认知的共通性。

除恶节,苗族古歌中的人性启蒙课

更有学者注意到除恶节中的"社区疗愈"功能,在台江县,外出务工人员春节返乡后,会自发重演除恶仪式,那些在城市积累的怨气、遭遇的不公,在集体的鼓点声中得到释放,这种非文字化的心理调节机制,恰是现代心理治疗追求的团体疗愈效果。

口传文化的传承密码 在丹寨县扬武乡,104岁的歌师余故耶仍能完整唱诵387行的《除恶古歌》,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教学方式颇有深意:他要求学徒先学制作铜鼓模型,再背诵古歌词句。"鼓心要留三指空,就像人心要存三分畏",老人的教诲暗合苗族"器物载道"的教育哲学。

这种传承方式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凯里学院的苗族文化数据库,用三维动画还原除恶节的全流程,当科技手段再现古歌场景时,研究者发现仪式中的每个方位都有深意:东向迎日象征去伪存真,西位焚香代表除恶务尽,这些空间语言构成的道德坐标系,堪称人类最早的行为规范系统。

站在雷公山顶俯瞰星罗棋布的苗寨,除恶节的鼓声依然在群山间回荡,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用仪式剧场的古老智慧,完成了对善恶认知的启蒙教育,当现代人困惑于层出不穷的道德困境时,或许该听听古歌里的启示:除恶不是消灭某个具体对象,而是培养识别恶的智慧,以及遏制恶念滋长的勇气,这种流淌在枫脂香气中的文明密码,正随着铜鼓的震动,敲击着每个时代的人心。

除恶节,苗族古歌中的人性启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