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丰裕的当代社会,儿童文学作家闫耀明的短篇小说《香香粥》犹如一剂温润的良药,以传统腊八粥为载体,在童趣盎然的叙事中铺陈出深刻的教育图景,这部不足万字的作品,通过祖孙两代熬制腊八粥的日常场景,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观察视角。
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 故事中十二岁的小满与奶奶共同熬制腊八粥的过程,构成了完整的文化传承仪式,作家巧妙地将传统节俗拆解为可操作的实践模块:从提前浸泡红豆的耐心等待,到黎明即起的时序遵循;从柴火慢炖的温度控制,到邻里分享的仪式完成,这种具身化的传承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教育中常见的说教模式,当小满的手指在混合八种谷物的过程中感知不同质地,当他的鼻腔被氤氲蒸汽唤醒嗅觉记忆,传统文化的密码正通过多重感官通道完成代际传递。
这个熬制过程暗合杜威"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奶奶没有直接讲授腊八节的文化内涵,而是通过"你来搅拌""该添柴了"等具体指令,让小满在动态参与中建构认知,当粥香弥漫整个灶间时,少年不仅掌握了传统食物的制作技艺,更在无意识中内化了其中蕴含的惜物、敬时的价值观念,这种浸润式的教育方式,为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的设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时间教育的现代启示 在即时通讯主导的现代社会,《香香粥》呈现的慢节奏生活美学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作家用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传统农耕社会的时间韵律:提前三日的物料准备对应着自然发酵的周期,整夜的文火慢炖遵循着食物转化的规律,这种与机械计时截然不同的时间感知方式,恰是治疗当代儿童"时间焦虑症"的良方。
故事中反复出现的等待场景极具象征意味,小满守着咕嘟作响的粥锅,从"坐立不安"到"渐渐平静"的心理转变,暗示着专注力培养的自然路径,当电子设备不断切割儿童的时间感知,《香香粥》提示我们:或许应该在学校设置"无屏幕时间",让孩子在真实的物质转化过程中重建连续的时间体验,某实验小学开展的"班级责任田"项目,正是这种理念的成功实践——学生通过观察作物生长周期,显著提升了延时满足能力。
代际对话的教育重构 祖孙二人熬粥场景中暗含的代际权力关系转变值得深思,传统叙事中长者往往扮演知识权威,但在这个故事里,奶奶的指导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当小满提出"为什么非要凑够八种粮食"的疑问时,老人没有用固有答案限制思考,而是引导孙子在操作中自己体会"八宝聚合"的深意,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法,打破了代际教育中常见的单向传输模式。
更具现代性的是作家对儿童主体性的尊重,在分送腊八粥的情节中,小满主动提出要给班主任留粥,这个细节折射出00后特有的表达方式,奶奶没有否定孙子的提议,而是巧妙地将传统习俗与现代人际关系进行嫁接,这种教育互动提示我们:文化传承不应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需要在新语境中进行创造性转化,正如北京某重点中学将清明祭祖改为"家族故事会",既延续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又契合当代青少年的接受心理。
劳动教育的审美升华 《香香粥》颠覆了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技能训练的狭隘认知,展现出劳动过程本身的美育价值,作家用通感手法将熬粥过程升华为艺术创作:视觉上的"琥珀色漩涡",听觉上的"咕嘟声像在唱歌",触觉上的"木勺传来微微颤动",共同编织成多维度的审美体验,这种将日常劳动诗意化的笔法,揭示了劳动教育更深层的价值——培养儿童将庸常升华为美好的能力。
在实践层面,这种审美转化可以通过课程创新来实现,上海某小学开发的"校园工匠"课程就是典型案例:学生不仅学习传统手工艺,还要用图文记录工具与材料的对话过程,这种强调审美体验的劳动教育,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数据显示,参与该课程的学生在PISA创造性思维测试中得分高于对照组27%。
情感教育的具象表达 当小满将第一碗粥捧给奶奶时,这个简单的动作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作家没有使用任何情感说教,而是通过具象化的行为传递孝亲之道,这种"行动先于认知"的教育智慧,恰与现代心理学"具身认知"理论不谋而合,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儿童执行敬老行为时,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激活程度远高于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状态。
这种教育机理正在被创新德育模式所验证,广州某中学设计的"家庭记忆博物馆"项目,要求学生在祖辈指导下修复旧物并记录家族故事,参与项目的学生不仅显著提升了对家庭的情感认同,其共情能力测试分数也提高了19.6个百分点,这些实践印证了《香香粥》揭示的教育真理:情感教育需要具体的行动载体。
闫耀明用《香香粥》这口文学之鼎,熬煮出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这部作品提醒教育者:文化传承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生命的浸润;不是时间的对抗,而是节奏的和鸣;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照亮,当我们的课堂能像那锅慢火细熬的腊八粥,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在等待中成长,在行动中领悟,或许就能培养出既有文化根基又具现代精神的完整人格,这或许就是《香香粥》给予当代教育最珍贵的启示——教育的美好,永远在火候恰好的沉淀与升华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