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江支流古田溪畔,每当暮色四合,年迈的船工会指着江心一处漩涡,向年轻后生讲述"王摆渡"的故事,这个流传三百余年的民间传说,不仅承载着水运文明的集体记忆,更在代际传承中完成着独特的道德启蒙,作为教育研究者,当我们以文化解码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传说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教育智慧。
传说的叙事结构与教育隐喻 据《古田县志》残卷记载,王摆渡原名王守义,生于康熙年间,传说文本呈现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少年丧亲的孤儿被老船工收养习得摆渡技艺(启蒙阶段);中年时期在洪水中勇救二十七人(考验阶段);晚年为守护渡船与恶蛟同归于尽(升华阶段),这种叙事模式暗合教育学的认知发展规律,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教育主题。
在福州大学民俗学教授林文治收集的17个异文版本中,有14个版本特别强调王守义学艺时的细节:老船工要求他每日记录潮汐规律,观察过客神色,背诵水文口诀,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训练,实则是传统师徒制教育的生动写照,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做中学"的理论,在这个东方传说里得到完美印证——摆渡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理解生命、服务社会的实践课堂。
道德启蒙的三重维度 传说中最具教育张力的情节出现在王守义三十岁那年的端午汛期,面对突发的山洪,他三次折返险滩救人的壮举,展现出民间故事特有的道德训诫功能,在宁德地区传承人周德发的讲述版本中,特别保留了遇难者家属的质问:"你自己不要命了吗?"王守义回答:"我这条命是师父从江里捞起来的,早该还给江了。"这种将个体生命置于群体伦理中的价值判断,构建出独特的道德坐标系。
-
诚信教育:传说中王守义坚持"风雨无阻、分文不取"的摆渡原则,甚至在病重时仍由徒弟背至渡口,这种职业操守的刻画,实则是商业伦理的早期启蒙,明代《闽都别记》记载的渡资纠纷案例显示,摆渡人的信誉直接关系着沿岸经济秩序。
-
利他教育:福建省社科院在霞浦县发现的清代壁画中,王守义救人的场景旁题有"宁覆己舟,不湿人履"八字,这种超越功利计算的利他精神,通过故事的口耳相传,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地域文化品格。
-
生死教育:传说结局的处理颇具深意,王守义与恶蛟同沉江底后,遗体逆流三十里归乡,这个魔幻现实主义的结尾蕴含着朴素的生死观,闽东丧礼中"送渡"仪式的哭调,至今保留着"王公归位,福泽长流"的唱词,将死亡转化为生命教育的特殊场景。
文化传承的教育机理 这个传说的传播史本身即是部生动的教育史,清光绪年间,古田县令在渡口立碑时将故事刻入"义渡约",使民间叙事获得制度性传承载体,民国时期,当地私塾将其改编为《摆渡三字经》,"守义公,摆渡忙,济世人,美名扬"的韵文成为蒙学教材。
更值得关注的是叙事主体的教育自觉,在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90%的讲述者会主动引导听众思考:"如今要不要做王摆渡这样的人?"这种开放式的讲述策略,使传统故事保持着现代对话的可能,正如教育哲学家保罗·弗莱雷所言,真正的教育是提问的艺术而非答案的灌输。
现代教育的启示与转化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当下,这个古老传说依然焕发着教育生命力,古田第五中学开展的"新摆渡人"项目,引导学生收集家族记忆中的善行故事;福州教育学院开发的"道德困境模拟课程",将传说情节转化为现代情境讨论;更有教育戏剧工作者创作互动剧《摆渡者》,让观众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道德抉择的复杂性。
这些实践印证着传说教育的现代价值:在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我们需要重建"摆渡人"式的教育人格——不是冰冷的知识摆渡,而是带着生命温度的价值引领,传说中的王守义始终面向对岸,这个意象恰似教育者的永恒姿态:立足现实土壤,指向理想彼岸。
夜幕下的古田溪依然流淌,现代化大桥早已取代木舟摆渡,但在学校礼堂里,孩子们排演的《王摆渡新传》正上演到高潮:年轻教师背着生病学生蹚过暴雨后的溪流,灯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射成巨人的模样,这一刻,我们清晰地看见:当民间传说遇见现代教育,那些关于勇气、责任与牺牲的精神基因,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新的年轮。
这个持续了三个世纪的传说,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教育寓言,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计算,而是在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中,完成精神的摆渡与文明的传承,正如江水永远需要摆渡者,人类的心灵也需要永远的教育者——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执着传递火种的"王摆渡们"。(全文共172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