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
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
然而,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
厌学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厌学可表现为很多种形式,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
而逃学作为厌学的极端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不去上学。
开学的第一天,是明媚的晴天。
灿烂的阳光,打在孩子的书包上;清爽的春风,拂过书桌上的课本。
新学期步入学堂的孩子,成了春天晴日别致的风景。
不过,有些孩子却宁愿拒绝阳光,躲在家中的房间里。
有位家长就抱怨,10岁的女儿很乖巧,就是死活不肯去上学。
在家里面,叫她什么都听话,心情也开心活泼的。
可是说起上学,就像变得一个人。
一会儿说头疼,一会儿会哭泣,一会儿发脾气。
他们也不知道她哪里不舒服,只能看着她在家里玩手机。
看着不上学的时间越来越长,家长心里也是越来越急。
他们也不敢多说孩子什么,生怕孩子情绪会一落千丈,彻底跟学校说拜拜了。
在等待的煎熬中与孩子小心相处,是很多厌学孩子的家长的共同心态。
厌学,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一开始,可能是不情愿参加学校活动,有时候会发出不参加的请求。
接着,他们早晨上学会经常拖拉。
慢慢地,他们因为一些原因阶段性不去上学。
常见原因有感冒、头疼、发脾气。
到了某一个时间段,他们会完全拒绝去学校。
拒绝上学的时间,从阶段性到无限制,最终成为家长的噩梦。
一位家长曾这样谈自己的孩子:原以为他不要上学是气话,没想到竟这样顽固成真了。
对于顽固的孩子,他们生气的同时也有些愧疚,愧疚自己或许做错了什么。
但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对未来更是充满担心。
他们最担心的是,孩子一直呆在家里,成为困在巢中的小鸟。
孩子就这样永远躲在暗处,和阳光与清风彻底绝缘。
从心理学的角度,每一个长期行为的背后,都带有它的一定心理功能。
对于厌学的孩子来说,拒绝上学也有某些心理功能。
根据临床心理学家Kearney的观点,拒绝上学具有四个心理功能。
功能1:回避引发负面情绪的校园刺激。
这些刺激会引发孩子广泛性焦虑和抑郁。
年幼的孩子身上容易发生。
特别是他们无法表达和识别这些压力,只能通过拒绝上学来表达在这些环境下的不适。
孩子相应会出现广泛性焦虑障碍、躯体化抗议、拖延等症状。
功能2:逃避校园里负面的评价环境。
这一般发生在年级较大的孩子和青少年上。
他们与同龄同学交际困难。
有些也无法通过考试、竞赛等评价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被同伴团体排斥。
这会引发并加剧他们的广泛性焦虑和社会焦虑。
他们也容易表现出羞耻和退缩行为。
功能3:追求重要家人注意。
相比前两功能的回避特性,学校环境本身并非负面刺激,但孩子更喜欢舒适家庭环境。
这在年幼的孩子中间比较常见。
他们常见的行为有发脾气,从学校溜走等等。
这样的孩子可能具有分离焦虑或者对抗违立性障碍。
功能4:追求学校外的有吸引力的刺激。
比如看电视、玩游戏、逛街泡吧等等。
常见于年级较大的孩子和青少年。
这些问题背后可能也有家庭因素,比如父母的冲突与忽视。
严重的孩子可能出现对立违抗障碍或品行障碍。
这四个功能,构成孩子拒绝上学的心理基础。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孩子的成长,是一点点离开家庭,和外界建立联系,成为独立有适应力的自我。
这需要他们在家庭归属感的基础上,去发展对其他团体的心理归属感。
比如,他们要在学校里适应学习,成为校园生活中的一员;他们要在同学中找到伙伴,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同感;他们要在社会见闻中思考,为成为公民做好准备。
这些不同团体的心理归属聚在一起,最终构成一个丰富多元有弹性的自我。
而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就是自我归属整合上出现问题。
他们无法形成对校园等团体的归属,也无法在交往中塑造社会角色,只能蜷缩在初始的家庭中,在拒绝和焦虑中显得无力。
高三学生不想上学怎么办
1、与孩子交谈,找出厌学原因;2、针对原因,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是孩子易于接受的,不可强硬的逼迫孩子上学,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3、多鼓励孩子,也可以找孩子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劝诫孩子,让他恢复对学习的期待和热情。
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 上大学后悔四年 不上大学后悔一辈子 诚然现在的中国应试教育弊端不少 但哪个国家不是采用的这个呢 大学能给你的是对未来思索 是你一生中必须要经过的一段历程 是以后走向社会的敲门砖 投石路 没有这个你连最起码的生活都没有保障 何谈幸福可言 有尊严的活和为生活而活 不是一个层次的不上学而成功的只是极少数古语苦尽甘来适用于所有人。
首先,高三学生应该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有没有提高和进步的空间,这是需要去思考的。
盲目的追求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只会让自己觉得学习无望。
明确目的,接受允许的进步和退步,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自信。
其次,要明白平时的考试只是一种训练和发现自己的缺点弱点的过程。
平时考得不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要知道这比在高考时才发现问题要好的多吧,高考的分数才是最终的目标。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学习成绩只是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能以学习成绩和高考成绩来断定一个人的能力,并且高考并不是惟一的出路,要掌握知识和本领,并不一定要从大学里才能学到。
最后,家长应该明白,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和愿望强加给孩子,有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不是努力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学的。